〈四瑜伽證量相關頌〉之說明

簡繁轉換 - 繁體

講解及校訂﹕林鈺堂上師
筆錄﹕弟子綿延


四瑜伽證量相關頌 陳上師

令彼具有覺受者,破疑徹底得了達,四瑜伽量之關係,造此說明其大要。
惟祈自性大印智,自然流露大加持。初知大印無次第,次知證量有淺深;
于不可思議之中,建立方便之證量。智者于彼四瑜伽,當知自性之自顯;
切勿于彼文字上,生起摸索之執著。證量不離下四者,見修行果公認可﹕
專一瑜伽以配修,離戲瑜伽究竟見,一味瑜伽以配行,無修瑜伽究竟果。
言配為就方便說,豈有不見而能修?專一瑜伽定明體,明體未離明體著,
此見仍非究竟見;定于明體破定執,方得究竟見離戲。何以果位為無修?
豈因入無方為果?為其一味純熟故,無有修持之垢染。能于果上行一味,
是即雙運無學位;是故一味究竟時,已入無修之階段。證量又有四自性﹕
堅固自性為專一,清淨自性為離戲,解脫自性為一味,圓成自性為無修;
四者具有連環性,非是劃然分四段。專一之中有離戲,即是專一清淨性;
專一之中有一味,即是專一解脫性;專一之中有無修,即是專一圓成性。
離戲之中有專一,即是離戲堅固性;離戲之中有一味,即是離戲解脫性;
離戲之中有無修,即是離戲圓成性。一味之中有專一,即是一味堅固性;
一味之中有離戲,即是一味清淨性;一味之中有無修,即是一味圓成性。
無修之中有專一,即是無修堅固性;無修之中有離戲,即是無修清淨性;
無修之中有一味,即是無修解脫性。是故亦有諸行者,雖有一味之覺受,
然無上品之專一,此即專一解脫性,未得圓成之專一。不可于證量生疑,
明此亦不生慢心。無依無護寬坦去,無求自生而自顯。但得正見不動搖,
修行不著亦不捨,果位深淺自生顯。己卯春王正月中,初九護法會供日,
為報諸大護法恩,于佛成道金剛座,書此願証佛法身,一切有情同壇成,
同體大悲速顯現,報化功德悉具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右頌亦為黃衡老而造,時同在菩提場閉關。

今天是五月六號,我要講的是那個《曲肱齋全集》圓明版第十七冊,那個《讚頌集》裡面,在第三百零五頁上的這個〈四瑜伽證量相關頌〉。那麼他開始說,這所謂「四瑜伽證量」呢,他是要講那個大手印,因為大手印裏面有四種瑜伽,叫﹕專一瑜伽、離戲瑜伽、一味瑜伽、無修瑜伽。這四個瑜伽它其實,大手印是證入法身的意思,那證入法身其實沒有辦法分啦,因為你真正證入的那個情況,你會有不同的深度,還有可能有微細的執著啊什麼,所以他要破解這些淺層以為是深層,或者說執著還不了解的,要破除這些微細的東西呢,所以就在這個,其實沒有辦法分的裡面,故意把它分成說是四層這樣來講。就是說你開始的人你要先注意專一啊,你專一做得好的時候,怕你執著專一裡面的那個境界,就是說你要能夠不執著,一不執著的時候就叫做「離戲」了,就是提醒你要不執著而已。然後到「一味」呢是說,你不能說只是打坐的時候是跟法身在一起,你一下了座又散亂什麼,就不對了,你下座不管行住坐臥做什麼事情,你還是在法身裏面,那麼這個修到很純熟的時候呢,根本沒有覺得說好像說我在注意這個事情,有沒有配合啊什麼,不用想它自然就永遠是留在法身裏面的,那就叫做「無修」了喔,因為離開還有修的這種觀念了,這樣子。嚴格講也不是觀念,因為進入法身的時候,談不上什麼是觀念不觀念了,它不是平常我們在思想的範圍內那樣子,早已超出了,已經念都能止了才有可能進入,但是他這個意思是說,真正你到了修那個一味的層次的時候,你要什麼都配合的時候,當然你還是可以想嘛,只是你這個想就跟以前那個沒有修過的人是被想籠罩住那個不一樣,心裏不妨有種種的想法呢,但是你沒有離開法身,沒有被這個想法把你籠罩了,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,到最後說,噢,甚至說還有有點想說是不是有配合什麼,這種都沒有了,自然的,完全自然的就是在法身裏面這樣子。那這個地方順便可以講一下,就是那個時候是什麼?就是一切都是純純粹粹本來的樣子。那本來清淨,本來就是一體,所以也不用修了,這樣子。好了,那麼現在看文章本身了。

他說「令彼具有覺受者,破疑徹底得了達,四瑜伽量之關係,造此說明其大要」。
這個等於先告訴你了,我為什麼寫這一篇呢?他說讓這些已經有覺受的人,就是說他已經對法身,就是對修這個大手印呢,已經有點經驗過了。「破疑徹底得了達」,他說,使它的疑問呢都能夠沒有了,徹底了達什麼呢?四瑜伽量之關係。就是說「大手印」分為四個瑜伽,這裏面它在量,就是在證量上,它有什麼樣的關係,他要把它說明,免得你有什麼懷疑,因為你一講說有四個瑜伽的時候,有的人又會想東想西了,喔,這個到底是怎麼樣、那個是怎麼樣,或者說他已經有覺受的人,他說到底我是在哪裏呢?他又搞不清楚了。那麼為了使所有這些疑問都能夠消除呢,那麼他現在要來作這個頌呢,來說明他的大要的地方,因為你證量的東西是,嚴格講也沒有辦法說一定怎麼樣,對不對?因為每個人他經歷的情況不一樣,所以他只能講一個大概,說原則上應該是怎麼樣分別,要這樣講。那麼他作這個事情的時候先祈禱了。「惟祈」我但願,「惟祈」就是但願,「自性大印智」,就是我本來清淨的這個本來就是法身的這種智慧,「自然流露大加持」,希望它呢這個本有的這個大智慧能夠出現,為什麼呢?使我這個能夠講得沒有錯誤噢,纔能真正幫助別人了,對不對?

那麼他「初知大印無次第」,就是說首先要告訴你,你要搞清楚喔,其實大手印沒有次第,因為四瑜伽是有次第,他第一句就趕快打破,跟你說你搞清楚,其實是無可分的,因為進入法身的話都是一切一體,你分什麼次第?根本分不出來嘛!然後呢,但是,接著要說明,為什麼要分四瑜伽是為什麼,因為你要知道說「證量有淺深」,因為你每個人真正的那個進入法身的那個經驗有淺、有深嘛,這裏面當然是深入的才好啊,所以為了鼓勵你說不要留在淺的,不要以為你已經究竟了,把整個淺深的跟你說一說,鼓勵你努力下去嘛,對不對?那麼「于不可思議之中」,就是說其實法身這種事情根本不是語言可以說道,不是我們想得出來的,那這種完全沒有辦法,就好像說把你一個人往太平洋中間這樣一丟,你去搞吧,你說太平洋是怎麼樣,你怎麼講?它比你大那麼多,你根本就講不出什麼是太平洋,對不對?我們在地上遠遠的看一眼,說哦,那是太平洋;把你丟到裏面去,你在裏面你不知從何說起,哪裏是太平洋?什麼是太平洋?講不出來的喔。那麼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中呢,「建立方便之證量」,就是說,啊呀!不得已的,就是故意,我們用腦想的,這個「建立」的意思就是說人想出來的,「方便」就是說這是一個引導的工具而已,讓你知道說進入以後,怎麼樣還能夠再開闊、再深入,那麼就要跟你提說,噢,有這種證量的淺深,這樣子講而已,真正的東西進入的人根本講不出來,這都是事後回想,回想以後說,喔,喔!你要注意可能還有什麼,這樣的意思。

「智者于彼四瑜伽,當知自性之自顯」,就是說你已經要是通達了這個佛法的智慧的話呢,你要對這個四瑜伽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正確了解呢?就是說它是自性自顯,不管你說是哪一個瑜伽,只是你本有的東西自然流露的,不是說我們可以去,噢,我怎麼樣子努力、努力、努力…,就會有什麼,不是這樣的,它是你根本沒有辦法著力,它自然顯的,那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呢?那為什麼我們還說要修呢?我們在努力的是努力去執而已啊,是說我們原來的太習慣都是用想的啊,心裏亂七八糟囉、想東想西囉,這些垃圾,全部能夠清得它根本就不起來了,那麼乾淨的時候呢,欸,它自然,它本來是怎麼樣就出來了,那是法身,只是法身自己出來而已喔。他說「切勿于彼文字上,生起摸索之執著」,你不要說,噢,有人說是怎麼囉,或者我現在又跟你解釋囉,喔,你抓著我以前的那些書,或者抓著我現在講的那些說,喔,那應該是怎麼樣、應該是怎麼樣,你要這樣去猜就全錯了,絕對不是你可以用思考去進入它的,這樣的意思喔。

「證量不離下四者,見修行果公認可」,就是說當我們談到證量的時候呢,有大家公認的四個層次,就是「見」是一個。「見」就是說,真正講到證量的時候就不是只是平常說,喔,我懂這個理論了,不是了,而是說你在真正了達這一個佛法教你的東西的時候,欸,你那時候呢會有一個特別的經驗,那個叫做「見」,像通常說初地菩薩是剛見到法身,所謂的「見」它是什麼?就是他第一次有一個整個法身的那個輪廓的那個經驗,那樣子的見,並不是平常我們所謂眼睛見到什麼,因為他是在講證量嘛。那像陳上師他說他以前自己閉關啊,然後得到一句話,他說﹕喔!一切都是的沒有二話說。那時候他就看到南山鐵塔,那種就是證量的「見」,這樣子;那麼「修」呢,就是說,噢,有了那個見以後,自己心中有一個決定說,這個真實無誤了,那麼開始照這種了解要修,一方面就是比方說你自己作功課啊、或者閉關吶,在那裏面呢,要使這個正見呢更堅固下去,這樣的時候叫「修」了。但是修來修去呢,你如果說,噢,我都只是坐在那裏沒有人吵我,我自己一個人在那裏念經啊什麼、持咒啊什麼,我就可以這樣,等下一碰到人,一遇到什麼事情,噢,你就這個東西沒辦法聯貫起來,那也不行,所以就有個叫「行」的,就是說你這個「見」呢,欸,你遇到生活裏真正的事情了,跟人家來往了,噢,你都是能夠秉著那個心貫徹,在我們修行來講最主要就是菩提心嘛,因為你什麼事情,你能夠想到是說,怎麼樣是徹底長遠幫他成佛,往那邊去想,能夠這樣子來決定你該怎麼做,不該怎麼做,那麼就是「行」了。「果」呢是說,噢,你修什麼東西,到什麼地步呢就算說,噢,你得到這個真正的「果」了,怎麼講呢?比方說你修定的話,噢,那你真的心能夠好好安安的就住在哪一個你在觀的那一點,或者什麼上面,或者正在想哪一個法理,能夠一直只在那個法理上,能做到這樣的時候,喔,就是說你就得到這一個層次的「果」了,這樣子。

那麼他說呢,他現在「專一」跟「離戲」跟「一味」跟「無修」這四個瑜伽,他怎麼配呢?他倒不是先配專一是「見」,他怎麼講?他說專一是配「修」,為什麼?因為這四個都是在講說,已經有法身的經驗了,知道嗎?就是我們剛剛一般所講的那種那個「見」,其實都已經有了,所以在這裏,已經有法身的經驗了,已經有過那個經驗要能夠鞏固嘛,所以他說他是配修了,所以你可能要閉關去,在那裏打坐,常常能夠很自然的進入整個法身一體那樣子。再來呢,他說離戲瑜伽他配的「見」是配的什麼?究竟見。他的意思是,噢,你一般所說的那個證量的「見」,你在專一之前都已經有了,為什麼到這裏才說是「究竟見」呢?是因為你能夠安住在法身一體裏面,但是呢,欸,你就變得好像說,啊!只有這樣才是好的,你捨不得離開那個法身一體,不願意回到普通的情況來,那這樣的時候也是一種執著,對法身的執著,要知道它法身現不現,應該它是自然的,它自性就是說,欸!沒事清淨自然現,喔!有事它能夠起作用,這樣子才對的,你都黏在一邊說,我只要它那個樣子的時候,只要它深深的定,那麼這裏面心裏還是有微細微細的執著,所以他說「究竟見」就是說,你一定要清清澈澈一點都沒有了,連這種執著都沒有掉,就是法執一樣的喔,這個要去掉了。那麼一味瑜伽就是說,行住坐臥裏面的要有跟法身能圓融在一起,所以叫做「一味瑜伽以配行」了。

那麼「無修瑜伽究竟果」,那「無修瑜伽」,為什麼要列一個,其實這四個都是果位的東西,你能夠經驗法身還不夠果位嗎?果位嘛,都是果位。但是純熟到說,噢,這個果位就是你的自然,就是你的平常,什麼都不用講它就是這樣,就完全成佛了,完全徹底,那時候要給它一個名字,所以就把它叫做「無修瑜伽」這樣而已,所以他說是究竟果。他說,說配呢,他在這裏說這個配這個、這個配這個,這個是方便說,就是佛法裏面你要常常注意這一點,就是常常它有,噢,這個配什麼、這個配什麼,一下說這個配福、這個配慧什麼,配來配去,它那個是因為,你佛法真正的是無可講,要講呢,就一講這邊就是只講到一面不圓滿嘛,所以一定要趕快講另一面,兩面都要講纔圓滿。現在習慣了說,常常遇到什麼事情都在那裏配來配去,就是有時候也是配得,他們隨便講一下,其實你仔細想也是很勉強,它只是習慣這樣配,就是說已經被那種觀念綁住了,好像遇到事情都要去講說,噢,這樣是福、這樣是慧,有時候你嚴格想,哪裏分得出來?並不是真的分得出來,而是已經習慣說噢,一講理論就是要講兩邊纔圓滿,免得你落一邊,所以就整天配來配去,所以他這裏也在這裏講說,(問﹕那不是會對立嗎?)沒有,這個不是對立呀!這個是一體它有很多面,要把每一面都講,這樣才清楚,這樣。你一講,一有話,都是對立的;沒有主觀、客觀講不出來東西,所以哪一些配哪個不是叫「對立」,那個是一講話就都是對立了,一有觀念就是對立了。在這個對立裏面,他只能講到一面;他一面不圓滿,他要講面面俱到纔圓滿,所以就要這樣配來配去,所以他有時候就分成兩個,喔,有時候又分成四個了,配來配去。那他這裏就跟你講說,在這裏說配啊是方便說,就是,啊呀!這些都是不得已,因為沒辦法這個經驗給你嘛,只能跟你講、講、講,讓你慢慢心開了,不會像以前都偏一邊啊,抓一邊啊,那希望你能得那個經驗,這是方便而說的,不是真正有什麼東西喔。「豈有不見而能修」,它這個見,就是指說,哪有能沒有那個法身的那個經驗而能夠修大手印的。(問﹕那就是一定修到某一個程度才能修大手印?)當然囉!不然的話只是口頭講話,根本不是啊!哪裏是修大手印?就是你完全沒有法身經驗,你談不上修大手印,所以他這一句就說﹕「豈有不見而能修?」就是說,你完全沒有那個證量的見的那種經驗,就是說有過一次法身整個的輪廓那樣的經驗的話,你怎麼修啊?無從修起啊!

「專一瑜伽定明體」,所謂「專一瑜伽」它在幹什麼?它要在「明體」上定,就是使明體能夠自己持續很久。什麼是「明體」?就是他說的「無雲晴空」,就是說什麼都不見了,只有那個一個像無雲的晴空,任何一個地方都只是無雲晴空,那個整體當然也沒有邊嘛,無邊限只是藍色的光明,這樣的一個情況他能夠持久,那叫做「專一瑜伽」,定在那上面了。他說,但是呢你雖然有明體現了,你如果,因為這個心太微細了,就是說對這個又有執著的話,明體如果還沒有離開對明體本身的執著的話,那麼這個見就不是究竟見,就是說真正講到見修行果,徹的話不可以有任何執著嘛,有沒有?執著就是一種對立啊。「定于明體破定執」,就是說,你能夠定在這個無雲晴空,只是這個藍色的光明裏面,欸,可是呢,你沒有執著,它自然起、自然住、自然出來,完全沒有執著,那麼你才得到究竟的見,這個「見」呢就叫做「離戲」,離於戲論,有執著都還是戲論。

那麼為什麼果位是叫做「無修」呢?就是說最後的它叫「無修瑜伽」嘛。為什麼是「無修」呢?他說並不是因為你進去沒有修呢才是果,因為其實這四瑜伽都是已經在果位了,知道嗎?並不是到最後那個時候才是果位,這四個瑜伽都是果位的東西喔。但是呢他一味純熟了,就是他前頭生活裏的配合,已經熟到「無有修持之垢染」,就是說完全沒有一種說,我故意要怎麼樣努力,那樣的味道都沒有了,也沒有那個心、也沒有那個行,就是他自然到那個地步呢,所以才叫做「無修」了,他的意思是這樣,就是「無有修持之垢染」,就因為他已經一味純熟了,沒有修持了的那種任何著力了,那時候所以把它叫「無修」。那麼他說如果能在果位上面行一味,就是說,欸,這裏所謂的果位就是說已經進入了大手印,已經進入法身了嘛,而你能夠行「一味」,就是說能夠這個法身呢,即使你好像別人看你就是普通這樣,在言行裏面,你沒有離開這個法身,那麼這樣的時候呢,已經就是什麼?就是叫做「雙運無學位」。「雙運無學位」是什麼?就是說,這裏應該是,通常講「雙運」是講「智悲雙運」啦,但是在這裏的時候他的意思是說什麼?就是說那個「明空雙運」,或者講說,呃,就是能「定」跟「所定」都圓融在一起了,(問﹕什麼叫「所定」?)能「定」和你「所定」的東西。因為它是能定的也是明體,所定的也是明體嘛。(所以的所?)對、對。有沒有?就是你如果行上的不離法身的時候,那個是表示是什麼?就是說所有的東西到這個地方已經都圓融到無可分了嘛,不管你是說「智悲」也好啊,你是講「定」跟「所定」也好啊,你是講「空」跟「明」也好啊,有沒有?什麼都是都完全一個了,那麼這當然就是「無學位」了,無學位就是佛果了,就是說因為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學了嘛,這已經究竟的意思,「無學」就是你不需要學什麼東西了,因為到最後了嘛。

所以他說,因此呢,欸,你所謂「一味瑜伽」,一味瑜伽你如果已經完全做到的時候,你就是無修了,他的意思就是說,其實沒有階段可以分的了。那麼他說,證量你所証到的東西呢,它有四個自性,就是說這個法身,大手印所証的這個法身,證入的時候呢,它有四個特質可以介紹給你喔。他說其實它本來就是堅固的,因為法身這個東西沒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嘛,對不對?沒有時空的限制,這是絕對的堅固囉。那麼法身的堅固的這一點呢,噢,那麼在我們現在講四瑜伽的時候,就是配這個專一瑜伽,為什麼?因為專一瑜伽強調的就是你要能夠堅固嘛。那法身它本身呢本來清淨嘛,完全沒有任何對立、執著、分別,什麼都沒有。那麼這個自性呢,它來配什麼?就是配「離戲瑜伽」。因為你離戲瑜伽強調的就是說,你能夠最微細的執著都沒有掉嘛,所以就它的清淨的自性就在這個離戲瑜伽上強調出來,那麼這樣子講的時候,跟原來的那個四瑜伽有什麼不一樣呢?原來四瑜伽是講成好像有個層次,你先專一吧,你還不能專一你先專一,專一以後又怕你執著說離戲,就是說有層次分別,他現在把他講成是說,它是沒有那個層次了,就是說其實法身本身就是有這四面,那這四面來跟這四個瑜伽配,原來是高低的,有沒有?現在變成同一面,說這裏面就是都有,(問﹕就變一體了?)不,就是說這四瑜伽,等於說你也可以看成是在一個層次上都要顧到,有沒有?他說解脫嘛,法身本來沒有什麼可以縛它,它本來解脫的嘛。那麼它本來解脫的話是什麼?一味。就是說不管你怎麼搞,只是法身了,沒有什麼可執,誰能夠抓你或者你被甚麼抓啊,都沒有,所以解脫這個特性呢就是配著一味。「圓成自性為無修」,法身它不是怎麼樣人工去造出來的,它是本來,完全不用你那個,本來就是,有沒有?本來自然一切圓滿的,那麼這一邊來講就是無修了,因為有修就是還有一點說人為啊,著力啊什麼,它完全沒有,所以就這樣配合了。

你看,「四者具有連環性,非是劃然分四段」,原來最先的觀念好像是四段嘛,一層、一層,他說噢,其實不是喔,這裏所謂連環性就是說在一個平面上,四面都在一起的,其實是法身本身這四面都有的,就像我們要講說不能只講智也要講悲,有沒有?那種意思嘛。那麼要是你了解這樣的時候,你看他這一個說了,噢,專一裏面難道沒有離戲嗎?就是說專一,你能夠堅固的住在法身的明體裏面,堅固住在明體的時候,是什麼一個情況?是因為你能夠離於戲論嘛。你能夠,有沒有?完全沒有那些念頭的作用,那麼因為這樣呢,它裏面也是離戲的時候,就是它本身的清淨性,剛剛不是有配嗎?清淨就配離戲啊!他就告訴你,說,你看,那專一裏面它也有離戲,為什麼?因為它也有清淨嘛,對不對?那麼專一裏面也有一味囉,為什麼?欸,你正在專一裏面的時候,你那時候你在做的那一件事,本來一味的意思是說,行住坐臥你都要配合嘛,但是你現在定的時候配合,也是一味的一種嘛,一味有包括行住坐臥都有,它現在是在「住」這一層上它有一味,對不對?那麼那就是他的,剛剛不是一味配解脫嗎?就這樣,他就是現在,然後「專一之中有無修,即是專一圓成性」,就是現在又要跟你講了,你不要以為說專一裏面就沒有其他那些性質啊,因為專一,專一到底專在哪裏?專在「明體」。明體本身既然有那些性質,所以專一也都有,所以專一裏面呢也都有其他四個,喔。所以呢他這裏面下面都一樣囉,不用細講,就是說「離戲之中有專一,即是離戲堅固性」,就是說,噢,離戲裏面也有堅固嘛,那麼他就是離戲裏面有專一了,離戲也有解脫,所以離戲之中也有一味,離戲之中也有圓成,所以離戲之中也有無修了。所以這樣講呢,一味中有其他三個,然後無修之中也有其他三個。

好了,那這裏就要插一句話了,你看,這就是我在講那個四無量心吶,慈、悲、喜、捨,那我要給人家了解說,你要了解啊,慈、悲、喜、捨是說四面,可是它是圓融一體的,你一定要圓融呢你纔是真的能證入,它一圓融它其實就是菩提心,甚至可以說就是明體,根本沒有辦法講了。那所以它這個要圓融的時候,我要怎麼樣引導你進去圓融,我就是要跟你講說,慈之慈、慈之悲、慈之喜、慈之捨,就是說這個東西裏面也有其他的,你不要以為說這個「慈」是可以獨立拉出來啊,不對!(問﹕那就跟六波羅蜜一樣嘛,每一個都有其他的?)對啊,對!所以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,它一講成說這個有多少面吶什麼的時候,你自己就要去想辦法說,我要怎麼樣了解它整個的聯貫性,對!就是這樣子喔。所以你看這一篇講,你一看,噢,就是說我其實我在寫那些圓融四無量心的時候,並不是說,噢,我看到了這一篇然後我有那個想法,然後我去弄那個,不是啊!而是因為你通達了理論以後,你遇到那個你就知道你這個非這樣講不可,這樣纔是真正圓滿的講法。哦,但是現在回來碰到這篇的時候,噢,你看,兩邊在做的其實同一個事情嘛,都是告訴你說這個東西是分不開的,其實只是這一句話,所以他都要提出來說,這個裏面就有它、有它、有它、有它…,那你要是都懂這個呢,你以後就容易了,他所有分開來講的,只是要提醒你也有這一面、也有這一面、也有這一面…,但是真正修,真正做起來,全部是要面面俱到啊,而且不能想成哪一個是獨立的,有這個沒有那個就不是真的東西了,說有慈沒有悲是不可能的事,那不會是慈啊,有沒有?這樣的意思。你不能被智綁住,說慈是「與樂」,所以喔,只有與樂,沒有啊,那個人一定是同時他是希望拔苦啊,即使是做的是只是與樂,說喔,現在給你一個東西吃,他只是因為沒有看到你有問題,要是你有問題它那個心是一定是也希望那個苦也沒有的,這樣的慈纔是真的慈,它不會是可以獨立說,噢,我只管發錢給你,至於你有其他的,請另請高明,不是那種心吶,就像父母照顧小孩,不會說只說,噢,你只要這一邊好了其他我不管了,每一邊都在管吶,那個意思,對不對?好了,所以這樣一了解的話,這些並不需要一個一個去講了,說哪一個是怎麼樣,就是提醒你了,每一個裏面呢都是都有了。

他說由於這樣子,因為它這個東西真的是分不開的,「是故亦有諸行者」,因此也有一些修行的人會怎麼樣呢?說「雖有一味之覺受,然無上品之專一」,他說,噢,有的人呢,欸,他也蠻能夠在行住坐臥裏面都有感覺法身一體,但是呢他還缺什麼?他沒有上品的專一,就是說他還不能真的「定」得很好,雖然他還沒有專一做到圓滿了,欸,你會想說,如果是一層、一層的,為什麼他已經有一味的事情出現?他說他這個東西因為它是自然現的,他不是那麼被你這個用人編出來的觀念把你界定在說,非是一年級讀完才是二年級,二年級讀完才三年級,沒有這個事啊,你這個如果老是把它當成是一層、一層、一層,你就錯了,你應該,他在提醒你說,你要看出來是,同一個東西有好幾個方面,所以呢我們在修的時候提倡的是說,噢,你最好這樣,這個穩了再做那個,那樣比較穩啊,其實他整個的表現呢,這個每個人經驗到的不一樣,他也可能說,欸,這一面還沒有很圓滿呢,喔,那一面已經又開始在發達了,就是會顯出來了,這都有可能的,那你如果了解它其實是一體,就沒有問題,你就不會說,哎,怎麼有這一回事、怎麼有這一回事?沒有什麼不成的,這本來就是這樣,每個人那個發展層次都不一樣嘛,喔。

他說為什麼有一味覺受,沒有上品專一呢?他說因為專一裏面有那個解脫性,但是呢他的那個圓成性還沒有得到,有沒有?就是這樣可以說明了,就是說這一個人呢,是這邊有一點,但是那一邊還沒有圓滿,就每一個都可以,因為你要了解即使在講專一的時候,還是在講法身嘛,等於換一句話講,就是說法身在這個人能夠體驗到的範圍裏面呢,噢,某一方面顯著,某一方面不顯著而已,但是他是已經體驗到法身才有這些事,他完全沒體驗到根本不可能,哪一邊都沒有,喔。他說,所以呢你不要對證量生疑了,一方面呢不要說,喔,這樣子沒有照規矩,那大概這是錯的,一方面是不用有這種錯誤的疑問。另一方面呢,「明此亦不生慢心」,就是說你要是了解了,那麼你也不會驕傲了,你不會說,噢,我這樣就是圓滿了,你看!我行住坐臥中,欸,也是有感覺法身一體啊什麼,但是他跟你強調說,哎,那你為什麼不能夠自在的定?那你就不要驕傲了,還要修囉!

然後他說「無依無護寬坦去」,你看這句話很厲害,一般你以為說修就是要怎麼樣去注意啊,怎麼樣努力啊,喔!我一天只能睡三個鐘頭啊,喔!我只能吃一頓飯吶什麼,他說根本不是,因為這是果位的。「無依無護寬坦去」,他說你根本也沒有依靠什麼,也沒有要照顧什麼,心很寬鬆的隨它囉,「寬坦去」就是隨它囉,為什麼這樣?因為法身這個東西它是自顯的,你不能,你不能說我要你啊、我要你啊,沒有用啊,你越要越不顯吶,因為這個要的這個心就是一個執著,它就不顯了。

「無求自生而自顯」,然後你不能求囉,求也是不對。他說「自生而自顯」,他是本來在那裏的,從來沒有離開過,它是就在你完全無心的時候,忽然它自己出來了,你忽然體驗到它了。「但得正見不動搖」,他說只要你這個正見,就是說噢,法身是本來清淨、本有的,不是人可以造作的,不是我們可以怎麼樣讓它出來,它要顯就顯,不顯也還是法身,你根本不要去管它,你這個正見不要動搖,不要等一下你今天,誰又講,哪一個又跟你騙了,說,來喔!我怎麼樣一加持,你就…,這種都有真的做過嘛,開什麼法會啊說,只要一加持你就怎麼樣,狗屁喔!有沒有?他說,「但得正見不動搖」喔。「修行不著亦不捨」,不著亦不捨,「不著」是說你不能執著任何的,因為你一有執著它這個怎麼顯呢?因為就錯了嘛,對不對?就被限制了,法身就無從顯,但是也「不捨」,不捨的地方是不捨什麼?就是說並不是可以說我完全沒有修行,為什麼?你要修什麼?修放掉啊!因為我們習慣的是抓嘛,你遇到什麼,自己一覺察,喔,又在抓了,放!把這個想抓的這個心放掉了,你要還是要注意這一點,但是不是說整天在說,喔,我哪裏有嗎?我哪裏有嗎?也不是這樣,這樣也是執著嘛,而是你根本不管它,可是你忽然察覺說,啊,我這樣是一種執著,一察覺那一刻馬上,噢,停它,那個就對了,只是這樣而已,就是說保持著一種警覺囉,就是說能夠,遇到的時候能夠自己,因為它正見不動搖嘛,你有那個正見在,所以遇到不對,欸,自己可以察覺了喔。「果位深淺自生顯」,他說,喔,至於你真正証到什麼地步什麼,那個誰也沒辦法,是它自然的嘛,你夠清淨它顯得多,你不夠清淨它不顯呀,就是這樣而已啊。

那麼「己卯春王正月中」,己卯這一年「春王正月中」,就是一月而已啦,農歷的一月啦,因為他們古時候的什麼,不曉得什麼「春秋」還什麼什麼,那裏面他們有寫什麼春王正月,他就用這樣,這是因為這個它每一句都有這麼多字啊,他把那些都拿出來,其實就是講一月,農歷的一月啦。「初九護法會供日」,他是這樣子,我們在供我們都是二十九才供護法嘛,其實他是說逢九都是供護法,所以你也可以供,就是你要供那麼多,你逢九、十九、二十九都供也可以啊。那麼「為報諸大護法恩」,他為了報他一些大的護法的恩呢,「于佛成道金剛座」,他那時候在那個菩提迦耶閉關嘛,所以就在那邊呢,「書此」把這個寫出來了,「願証佛法身」囉,希望呢這個能夠這些功德呢,能夠幫助他証到佛的法身,因為他這個是在談法身嘛,大手印嘛。而且「一切有情同壇成」,這個地方很厲害,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,就在我成就那一刻,也都一切都成就了,同時成佛了。「同壇成」就是這一壇,就是說修這一座,比方說這一次修的時候進入了,証了法身,噢,希望一切同時也証。「同體大悲速顯現」,那麼證入法身以後呢,那麼「同體大悲」就很快自然出生了嘛。那麼因為有同體的大悲呢,「報化功德悉具足」,那麼他當然就報身、化身的那個功德都具足,為什麼?因為他本著這個同體大悲,他就開始做渡生的事業囉,做渡生的事業就報身、化身的功德就都圓滿了。

那麼他後面小字是說「右頌亦為黃衡老而造」,也是給那個黃衡秋作的,他們那時候同時在菩提迦耶嘛,就跟前一篇一樣。好,那就講這樣了。喔,你看,這是丁亥,甲乙丙丁戊己,喔,丁亥,那隔兩年吶,丁亥十一月,隔了一年多啦,丁亥十一月講前一篇嘛,那這個己卯,就時間上是一年多一點,就是算一年一年的是三年,丁然後戊,然後己。好,那就講到這樣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五日
                     養和齋    於加州


[Home][Back to list][Chinese versions only]